受疫情影響,我國汽車供應鏈遭到嚴重沖擊。4月15日,有消息稱,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可能到5月15日才能復工。對此,《證券日報》記者向特斯拉方面求證,公司稱:“沒有這類信息。”
事實上,自3月份以來已有多家車企相繼宣布停產。以特斯拉為例,其位于上海臨港自貿區(qū)的超級工廠此前因疫情管控已兩度停產,包括3月16日至3月17日連續(xù)停產兩天;而3月28日起,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再度停產,此后,原本僅停產4天的計劃也被取消,這意味著,截至目前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已停產逾半個月。
業(yè)內普遍認為,面臨工廠停產及供應鏈受阻,疫情對汽車整車及相關零部件生產將造成較大不利影響。后續(xù)恢復情況有賴于疫情防控進一步顯效及行業(yè)產業(yè)鏈恢復進程。
多家車企生產按下暫停鍵
除特斯拉外,總部位于上海的上汽集團部分工廠也被迫停產。“工廠確實都停了,”有上汽大眾內部人員透露,在上海沒有實施全域靜態(tài)管理之前,上汽大眾曾在安亭工廠內安排部分工人閉環(huán)生產。而后隨著上海疫情形勢愈發(fā)嚴峻,零部件供應波動,上汽大眾上海工廠也進入停產狀態(tài)。
記者注意到,4月9日,蔚來汽車表示,因疫情原因,位于吉林、上海、江蘇等多地的供應鏈合作伙伴陸續(xù)停產,受此影響蔚來暫停整車生產。據蔚來汽車方面表示,合肥生產基地從4月14日開始逐漸恢復生產,但后續(xù)的生產計劃還有賴于供應鏈的恢復情況。
4月13日,長城汽車旗下坦克品牌對外宣稱,受上海、吉林、江蘇等多地疫情影響,坦克300車型得8家供應商伙伴停工、停運,坦克300車型于4月14日起暫停生產。
眾所周知,上海和吉林分別是上汽和一汽的總部所在地,也是我國汽車生產重地,汽車產量在全國占比合計超過20%,眾多國內外知名企業(yè)均在此設有生產或研發(fā)基地。另一方面,汽車供應鏈涉及八大制造系統(tǒng),數(shù)萬個零部件,是產業(yè)供應鏈中鏈條最長、管理難度最高的產業(yè)鏈之一。汽車行業(yè)上下游間實行嚴格的產品認證制度,短期切換供應商難度頗大。
疫情之下,上述兩地整車和零部件廠商生產受限,不僅對其他省市下游廠商生產造成影響,還在沖擊全國汽車供應鏈體系。
“經歷過去年的汽車芯片緊缺,其實我們已經有了一些針對疫情防控措施,包括原材料零部件短缺,物流供應鏈采購等臨時性措施。但這次情況又和以往不太一樣,這次缺少的物料供貨端一個來自上海張江,一個是吉林長春,根本就沒料開工。”有江蘇地區(qū)汽車內飾供應商對《證券日報》記者如是表示。
有關部門正全力協(xié)調
隨著越來越多的車企生產按下“暫停鍵”,業(yè)內的擔憂情緒不斷積聚。4月14日晚間,小鵬汽車董事長兼CEO何小鵬在朋友圈稱,“如果上海和周邊的供應鏈企業(yè)無法找到動態(tài)復工復產的方式,5月份可能中國所有的整車廠都要停工停產了。”不過,何小鵬同時也表示,好消息是部分部委和主管部門正在盡全力協(xié)調。
“我認為不至于(全面停產)。”4月15日,全國乘聯(lián)會秘書長崔東樹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幅減產是必然的,但對于停產,各家車企會相當謹慎。
崔東樹補充說到,每年4月份都是新車上市發(fā)布的黃金期,但受目前疫情影響,車企在產銷節(jié)奏和營銷環(huán)境上都很被動,4月份全國汽車產銷壓力不容樂觀。
對此,中國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副秘書長、中國汽車工業(yè)經濟技術信息研究所所長陳士華也表達了審慎樂觀的態(tài)度。“沒有這么絕對(全面停產),只能說可能會出現(xiàn)大面積停產的現(xiàn)象。”陳士華表示,一般車企在配件補充中斷情況下,雖然依靠庫存維持正常生產的時間有限,但是各生產企業(yè)供應鏈的具體情況不同,也有的能通過尋找替代渠道補充配件等生產資源來實現(xiàn)正常生產的可能性。
實際上,疫情和供應緊缺導致的產能受限對汽車銷售端的負面影響已經顯現(xiàn)。據中汽協(xié)數(shù)據顯示,今年3月份,我國汽車產銷量分別為224.1萬輛和223.4萬輛,同比下降9.1%和11.7%。
對此,中汽協(xié)方面表示,2022年,我國汽車行業(yè)發(fā)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穩(wěn)增長的任務十分艱巨。“如果上海、吉林等地長期不能復工復產的話,肯定會對中國汽車行業(yè)帶來負面影響。”陳士華表示。
免責聲明:
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經濟與法》的所有作品,版權均歸屬本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網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經濟與法》。如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若需轉載本網稿件作品,請致電:010-65776990。本網注明來源:XXX(非經濟與法)的稿件作品,均轉載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互聯(lián)網信息傳遞,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投稿郵箱:zgjjyfw@163.com
相關閱讀
熱點閱讀
熱點圖文
閱讀排行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我們| 招聘信息| 廣告報價| 版權聲明
Copyright?2010—2022 經濟與法 www.jhszky.com
中國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網絡110報警服務
郵箱:zgjjyfw@163.com 《經濟與法》版權所有,未經合法授權禁止復制、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備案:京ICP備:12022782號-3 公安備案: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03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