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河北訊(文/圖 楚國舉 通訊員 張海江)陶器是古代人類在認識和改造自然過程中所取得的首批重要成果之一,是考古學中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一項重要特征和標志。磁山遺址出土的盂、支腳、罐、三足缽等一批器物,是我國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的當時最早的原始陶器。陶器與人類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它不僅豐富了人們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用具,也加強了定居生活的穩(wěn)固性。磁山文化的制陶技術雖然最早,但是磁山先民已經在實踐中掌握制陶技術,并且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為我國制陶工藝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它不僅反映了磁山文化時期的一些社會特征,而且也對探索我國陶器的起源和發(fā)展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
磁山文化 資料圖
制作陶器是一種專門技術,可能是由有制陶經驗的婦女擔任的。她們選用細膩的粘土作為原料,并根據器物的用途對原料進行適當加工,如燒制耐火炊煮陶器,就在原料中攙入適量的砂子。陶坯的制作方法大約是這樣:先用水把陶土調好,搓成泥條,然后再用泥條回旋盤成陶坯的雛形,或者用泥疊筑成一定形狀的粗坯,最后蘸水把里外抹平。陶坯就制成了,一般大型陶坯都采用這種制法。比較小型的器物,多用手捏塑的方法制成陶坯。陶器的制法均為手制,用泥條盤筑法和手捏制成兩種。因此,一些陶器的內壁,往往凹凸不平,器形不規(guī)整,常見到扭變形的現象。
磁山文化-陶器 資料圖
陶器的燒制火候據測定:細泥紅陶為930℃,夾砂陶為880℃,部分陶器陶色不勻,有紅、黑、黃色的斑點。
陶坯的表面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是磨光,當陶坯半干以后,用光滑的石子壓磨陶坯的表面,使它縝密,平整,再經燒制,就顯得光澤潤滑,更加美觀。這種壓磨方法,使用得非常普遍。另一種處理方法是在陶坯未干的時候,壓印繩紋和條紋。將剛剛塑好的陶坯放于紡織物上壓印而成,從印痕上觀察,紡織物可能取材于麻或其他植物纖維。使用這種方法可以加固陶壁,同時這些紋飾又增加了陶器的美觀。
為了適應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陶器也制成多種樣式:像炊具鳥頭形支腳,大口直腹平底盂,三足缽等。陶灶可以隨意搬動,做飲事更加方便。飲食陶器有碗、杯、盤、缽等。貯藏食物和盛水的有深腹罐、直沿罐等。汲水和運水的用具有小口長頸球形雙耳壺、小口長頸橢圓形雙耳壺,敞口深腹雙耳壺,敞口深腹雙耳罐等。直到漢代汲水罐還基本上保持著類似的形制。
磁山遺址出土的陶器均為手制,陶質以夾砂陶為主,泥質陶很少。陶器以素面為主,陶器中40%以上器表飾有紋飾,其中以繩紋的數量為最多,編織紋和蓖紋次之,附加堆紋和剔刺紋的數量較少,僅有個別陶器飾指甲紋、藍紋和方格紋,而附加堆紋為泥條組成的波折弧線、斜線、平行線紋帶,最具特色。部分器物還安有乳釘、雞冠耳、扁耳、半環(huán)耳等飾物。剔剌紋在器表上剔剌成小凹點,并組成不同的圖案。
看來,磁山先民當時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審美觀念和裝飾藝術。磁山文化陶器雖然以夾砂陶為主,但從摻砂情況看,普遍比較均勻,砂的顆粒不多,器物表面一般比較平整,且出現了制作比較精細的細泥紅陶,還有少量彩陶。
陶制品除生活、生產使用的陶器外,還出土了漏斗形器(陶蓍器)、彈丸(陶丸球)、紡輪等。
免責聲明:
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經濟與法》的所有作品,版權均歸屬本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網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經濟與法》。如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若需轉載本網稿件作品,請致電:010-65776990。本網注明來源:XXX(非經濟與法)的稿件作品,均轉載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互聯(lián)網信息傳遞,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投稿郵箱:zgjjyfw@163.com
熱點閱讀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我們| 招聘信息| 廣告報價| 版權聲明
Copyright?2010—2022 經濟與法 www.jhszky.com
中國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網絡110報警服務
郵箱:zgjjyfw@163.com 《經濟與法》版權所有,未經合法授權禁止復制、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備案:京ICP備:12022782號-3 公安備案: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03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