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5獎勵境界高遠
一家馳名的企業(yè),創(chuàng)建至今三十年多年來,先后在大學、科研院所、體育、衛(wèi)生、老齡人、殘疾人、科協(xié)、作協(xié)等設立了一系列獎勵基金,還捐資興建了7所希望小學、創(chuàng)辦了一所505大學,一如既往,矢志不渝地為育才興國殫精竭慮,踐行著神圣使命。
這個企業(yè),就是陜西咸陽505集團!
505來輝武總裁一貫倡導為國培養(yǎng)人才,把人才的培養(yǎng)提高到國家民族振興的高度認識和實踐。他經常講:國與國的競爭,其實是科技的競爭,而科技的競爭,其實是人才的競爭,故人才的培養(yǎng),關系國家民族的振興。
“我認為現(xiàn)代企業(yè)的形象不僅在于科學管理,優(yōu)質高效,更重要的是要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重,時時事事發(fā)揚愛國主義精神。我們的國家還不夠富裕,還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困難,這就需要每個人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1994年12月21日在西北大學505獎學金頒獎大會上的講話)
505企業(yè)自創(chuàng)建至今,雖歷盡各種艱難困苦,飽嘗各種辛酸苦辣,依然堅持大力支持各種社會公益事業(yè),設立了一系列505獎勵基金,并以多種形式獎勵、支持人才的培養(yǎng)。
來輝武總裁反復強調,人才乃強國之本。企業(yè)成在用人,敗在用人。
505獎勵設獎范圍廣泛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荀子》)505的獎勵,以教育為主。505先后設立:陜西505教師獎勵基金,西北大學獎勵基金,西安醫(yī)科大學505獎勵基金,西安交通大學505獎學金,延安大學505教育獎勵基金,北京大學505中國文化獎,北京中醫(yī)藥大學505科研教學獎勵基金,中國作協(xié)中國報告文學505杯獎勵基金等。
505獎勵的突出特點是重獎創(chuàng)新型人才,面向基層獎勵基礎研究人才廣泛。
505獎勵獲獎人數眾多
時光追溯到1991年6月13日,505捐資100萬元在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生中設立了“505獎學金”,每年有25%的博士生獲得獎勵。
1994年三所大學的獲獎情況:
西安交通大學505博士生獎學金有24人獲得一等獎,55人獲得二等獎。1995年度評獎獲獎人數增加,一等獎達50人,二等獎達80人。
西北大學505獎學金獲獎的有優(yōu)秀研究生10名,優(yōu)秀本科生49名,優(yōu)秀留學生2名,優(yōu)秀??粕?名,單項獎13名。
西北政法大學教師505獎金獲得一等獎3名,二等獎5名,三等獎12名。學生505獎金獲得者一等獎5名,二等獎10名,三等獎15名。
1995年5月10日,首屆中國報告文學505杯獎勵基金在北京頒獎,22部作品獲獎。
同期,《人民日報》505杯新聞攝影比賽如期舉行,505陜西新聞獎年度獎也頒獎,獲獎人數創(chuàng)歷年之最。
1995年5月30日,第二屆延安大學505獎勵基金頒獎。38名優(yōu)秀教職工,25名優(yōu)秀大學生獲獎。
在第二屆505杯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中,有466名中學生獲獎,258名教師獲園丁獎,111名教師獲組織獎。
505神功保健知識競賽獲獎特等獎1名,
一等獎5名,二等獎25名,三等獎80名,優(yōu)秀獎500名。
三十多年來,獲得505獎勵、資助者,成千上萬,舉不勝舉。
505奉獻社會的不只是馳名中外的505神功元氣袋及其系列產品,而且還在弘揚著505精神。
505獎勵社會效益顯著
1995年1月21日,有位領導在視察505時發(fā)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盛贊505的貢獻,縱論505精神。28年前,那段慷慨激昂的話,激勵了505上下員工,在此后的發(fā)展大健康事業(yè)服務于民的同時,踐行公益奉獻精神。
彼時,這位于春節(jié)前夕蒞臨505的領導說:“首先,我向辛勤工作的505全體員工拜個早年!505人在來輝武同志的帶領下,按照黨和政府指引的方向積極開發(fā)醫(yī)藥保健品,為人類健康事業(yè),為科技、教育、文化、體育、衛(wèi)生等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我向你們表示感謝!希望你們再接再厲,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先導,進一步搞好經營管理,開拓國內及國際市場,把你們的產品銷往全國和世界,不僅為中國人民,也為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新貢獻!”
來源:http://news.hebei.com.cn/system/2023/04/20/101137227.shtml
免責聲明:
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經濟與法》的所有作品,版權均歸屬本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網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經濟與法》。如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若需轉載本網稿件作品,請致電:010-65776990。本網注明來源:XXX(非經濟與法)的稿件作品,均轉載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互聯(lián)網信息傳遞,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投稿郵箱:zgjjyfw@163.com
相關閱讀
熱點閱讀
熱點圖文
閱讀排行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我們| 招聘信息| 廣告報價| 版權聲明
Copyright?2010—2022 經濟與法 www.jhszky.com
中國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網絡110報警服務
郵箱:zgjjyfw@163.com 《經濟與法》版權所有,未經合法授權禁止復制、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備案:京ICP備:12022782號-3 公安備案: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0358號